攝護腺肥大
攝護腺肥大是什麼?完整解說與治療建議

攝護腺肥大(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, BPH) 是男性隨著年齡增長常見的泌尿問題,尤其在50歲以上男性族群中極為普遍。

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,包圍尿道,一旦肥大,便可能壓迫尿道,進而引起一系列排尿症狀。

雖然攝護腺肥大是良性變化,並非癌症,但若未妥善治療,可能導致膀胱功能退化、泌尿道感染,甚至腎功能損傷


攝護腺肥大的常見症狀
攝護腺肥大最常見的症狀皆與排尿功能相關,包括:
  1. 頻尿:白天與夜間需頻繁排尿,尤其是夜尿次數增加

  2. 排尿困難:尿流變弱、不連續、需用力才能排尿

  3. 尿急感:突然出現強烈排尿需求,可能難以控制

  4. 排尿不乾淨:排尿後仍有滴尿現象,影響生活品質

  5. 尿滯留:嚴重時無法排尿,需緊急導尿處理

  6. 泌尿道感染:尿液滯留增加感染風險,對糖尿病患者尤為危險

提醒若您出現上述症狀,特別是頻尿、夜尿或排尿困難,應盡早諮詢專業醫師,進行檢查以確定是否為攝護腺肥大。


攝護腺肥大的分級
醫師通常使用**國際攝護腺症狀評分(IPSS)**來評估症狀嚴重程度,分為以下三級:
• 輕度(0-7分):
症狀輕微,可能僅有輕微頻尿或尿流變弱,對生活影響不大。
• 中度(8-19分):
症狀明顯,如夜尿多次、排尿困難加重,影響日常生活。  
• 重度(20-35分):
症狀嚴重,可能出現尿滯留或尿不乾淨,需積極治療以避免併發症。  
此外,醫師會結合病史詢問、肛門指診(DRE)、超音波及尿流速檢查來綜合評估病情。

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發炎的關係
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發炎(Prostatitis)是兩種不同的疾病,但可能同時存在或互為影響:
比較項目 攝護腺肥大 攝護腺發炎
常見年齡 50歲以上 35歲以下居多
主因 雄性激素作用導致腺體增生 細菌感染或非感染性發炎
症狀 排尿困難、夜尿、尿急 骨盆痛、排尿灼熱、頻尿
特殊情況 尿滯留風險高 可能合併性功能障礙
關聯性 肥大造成尿滯留可能誘發感染 慢性發炎可能加重排尿問題

鑑別診斷很重要:年輕男性若出現泌尿症狀,多數為發炎所致,需由醫師進一步評估排除其他病因。


攝護腺肥大的治療方式
治療方案依據症狀分級與患者狀況而定,主要分為藥物治療與手術治療:

1. 藥物治療(第一線)

  • α-阻斷劑:放鬆攝護腺與膀胱頸部,改善尿流

  • 5α-還原酶抑制劑:抑制DHT,長期可縮小攝護腺體積

  • PDE5抑制劑(如他達拉非):兼顧改善泌尿與性功能,糖尿病患者尤受益

常見問題:藥物需要吃一輩子嗎?
並非所有人都需長期服用。多數患者症狀穩定後可依醫師評估調整劑量或停藥。

2. 手術治療(中重度或藥物無效時)

  • 經尿道攝護腺切除術(TURP):經典標準術式

  • 雷射汽化手術(如綠光雷射):出血少、恢復快,適合年長者或心血管疾病患者

有些患者術後仍需搭配藥物,醫師會根據攝護腺大小、形狀、鈣化程度等因素規劃最佳方案。

攝護腺治療是一門藝術,醫師會根據攝護腺大小、形狀、鈣化程度及癌化風險,量身訂製治療計畫。

為什麼要及早治療?
攝護腺肥大若長期未治療,可能導致膀胱功能不可逆退化,甚至引發腎功能損害。及早診斷與治療不僅能緩解頻尿、排尿困難等不適,還能提升生活品質。
如何預防與應對?

✅ 50歲以上男性建議定期做攝護腺檢查

勿憋尿,養成規律排尿習慣

✅ 多吃蔬果,避免咖啡、酒精及刺激性飲品

✅ 保持良好飲水與睡眠習慣

✅ 若出現症狀,及早就醫檢查,勿自行服用成藥或延誤診斷

本網站依據(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)規定: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。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,進入醫療機構之網址(域)直接點閱者,不在此限。
瀏覽人數:44265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