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護腺肥大與癌症
從良性增生到癌症風險
 
攝護腺是什麼?
 
攝護腺(前列腺)是男性特有的腺體,位於膀胱下方、直腸前方,環繞尿道上端,負責分泌精液的一部分並協助排尿控制。隨著年齡增長,睪固酮轉化為 DHT(二氫睪固酮)的比例變化,會使細胞增生,造成「良性攝護腺增生」,壓迫尿道後常引起排尿困難。研究顯示,50 歲以上男性約半數有相關症狀,70 歲以上更達八至九成。
 
然而,除了肥大與發炎,攝護腺也可能出現惡性腫瘤,即「攝護腺癌」。因此,攝護腺既是男性生殖與泌尿的重要腺體,也是隨著年齡容易產生多種疾病的關鍵部位。
攝護腺肥大盛行族群
高風險族群、提高罹病機率的因子
 
常見族群:
  • 40歲以上男性,特別是中老年族群
  • 年齡越大,發生率越高
 
主要危險因子:
  • 家族病史:父親或兄弟曾患病,個人風險顯著提高
  • 荷爾蒙變化:年齡增加後,睪固酮下降、雌激素相對升高,促進細胞增生
  • 肥胖與代謝異常:腹部肥胖、三高或高脂飲食會增加風險
  • 生活習慣差:如抽菸、酗酒、長期久坐
  • 飲食與生活型態:西式飲食、高油脂、高熱量,均可能增加盛行率
常見症狀與初步評估
攝護腺肥大的常見症狀
 
攝護腺肥大會壓迫尿道與膀胱出口,造成所謂的「下泌尿道症狀(LUTS)」,主要可分為兩大類:
 
1.排尿困難型
  • 尿流變細、起始困難、斷斷續續
  • 排尿後仍有殘尿感,甚至滴尿
 
2.膀胱刺激型
  • 頻尿、夜尿次數增多
  • 尿急感、來不及上廁所時可能出現尿失禁
 
 
若情況嚴重,可能引發:
1.尿滯留(無法自行排尿)
2.反覆泌尿道感染
3.血尿、膀胱結石
4.腎積水或腎功能惡化
 
症狀嚴重程度與攝護腺體積不一定成正比,若有困擾應盡早就醫評估。
在佑達泌尿科的初步檢查
攝護腺檢查流程一次看懂
 
我們會根據您的症狀進行完整評估,找出是否為攝護腺肥大所致,排除其他泌尿問題。
 
病史與問卷

了解排尿困擾及生活影響,透過IPSS評分與排尿日誌,評估排尿狀況。

實驗室檢查

尿液檢查排除感染或血尿,PSA指數協助評估攝護腺健康與癌症風險。

影像檢查

腹部超音波觀察器官狀況;必要時安排經直腸超音波或膀胱鏡。

肛門指診
透過指診觸摸攝護腺,評估大小與硬度。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檢查。
攝護腺肥大藥物治療
針對不同症狀與體質選擇合適藥物
 
針對攝護腺肥大,多數患者會從藥物治療開始。以下是主要藥物種類:
 
α-阻斷劑
如:Tamsulosin、Silodosin;可放鬆攝護腺與膀胱頸平滑肌,快速改善排尿困難。
5-α還原酶抑制劑
如:Finasteride、Dutasteride;可縮小攝護腺體積,適合肥大患者,常與α-阻斷劑合併使用。
PDE5抑制劑
如:Tadalafil;原用於治療勃起障礙,也能改善排尿,適合合併性功能障礙者,禁與硝酸甘油同用。
膀胱症狀輔助用藥
若頻尿或尿急明顯,可加用抗膽鹼藥β3促效劑。醫師也可能針對合併感染或發炎給予短期藥物。
攝護腺肥大非藥物療法
生活習慣調整
 
針對輕度患者或仍觀察中的族群,透過日常調整也能有效控制症狀:
 
  1. 控制飲水時間:白天補水,晚間少喝、避免咖啡與酒精,減少夜尿。
  2. 規律排尿:養成定時上廁所、不憋尿、必要時可雙重排尿。
  3. 飲食與體重管理:少油少肉多蔬果,預防便祕與過度腹壓。
  4. 戒菸限酒:減少膀胱與攝護腺刺激。
  5. 增加活動:避免久坐、適度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。
  6. 注意保暖:寒冷會刺激膀胱,冬天注意下半身保溫。
  7. 定期追蹤:持續觀察攝護腺變化,適時調整治療策略。
及早評估,讓治療更有方向
常見不代表能忽視,對症處理才安心
 
泌尿專科 潘思穎醫師 這樣說:
 
「 攝護腺肥大雖然是常見的老化現象,但每位患者的症狀與進展速度都不同。與其拖延,不如及早檢查找出最合適的處理方式。無論是藥物、生活調整,或必要時考慮手術,只要搭配妥善治療,多數人都能穩定控制、安心生活。 」
攝護腺肥大手術方式
什麼時候需要考慮手術?
 
當藥物無效、副作用明顯,或出現併發症時,便需考慮手術治療。
常見情況包括:反覆尿滯留、感染、膀胱結石、攝護腺出血、腎水腫或腎功能惡化。
 
1.經尿道攝護腺刮除術(TURP)
  • 傳統標準術式,經尿道刮除肥大組織
  • 優點:效果穩定、適用廣泛
  • 注意:出血較多、需住院,術後常見逆行射精
 
2.雷射汽化術(PVP/綠光雷射)
  • 利用綠光雷射氣化組織,出血少、傷口小
  • 優點:恢復快,可縮短住院與導尿時間
  • 注意:不適合需組織檢體者
 
3.鈥雷射剜除術(HoLEP)
  • 以雷射剜除整塊增生組織,並吸出粉碎檢體
  • 優點:出血極少、復原快、可送病理
  • 注意:手術難度高,僅部分醫院提供
 
(*本診所可協助安排轉診)
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
良性增生≠癌症,但可能同時存在
 
當許多病人會擔心:「攝護腺肥大是不是會變成癌症?」
 
事實上,攝護腺肥大與攝護腺癌是兩種不同的疾病:
  • 攝護腺肥大:屬於良性增生,攝護腺體積因年齡、賀爾蒙變化而逐漸變大,壓迫尿道造成排尿不順。
  • 攝護腺癌:屬於惡性腫瘤,由不正常細胞分裂所導致,可能侵犯周邊組織或轉移。
 
關鍵差異:
  • 攝護腺肥大不會直接演變成癌症。
  • 但兩者可能同時存在,一個人可能既有肥大造成的排尿問題,同時又合併癌症
  • 由於早期癌症症狀不明顯,很容易被誤以為只是「肥大」,因此建議中高齡男性定期接受 PSA 血液檢測與醫師檢查。
攝護腺癌的風險與趨勢
你該認識的健康警訊
 
攝護腺癌多數屬於進展緩慢型癌症,發展速度通常不快,但若未及早發現,仍可能擴散至骨骼、淋巴或其他器官,影響生活品質與預後。
 
台灣盛行率趨勢
  • 男性第4大常見癌症
  • 2022年新增破9,000例,持續上升
  • 發生率近年升至每10萬人逾35例
已知危險因子
  • 年齡老化
  • 高脂飲食(紅肉、乳製品)
  • 家族病史(風險增2–3倍)
  • 睪固酮作用可能刺激癌細胞
高風險族群
  • 主要發生於 60~80 歲男性
  • 50 歲後風險明顯上升,45 歲以下較少見
注意事項
  • 攝護腺癌多屬進展緩慢型
  • 若未及早發現,仍可能擴散至骨骼、淋巴等器官
攝護腺癌的症狀有哪些?
別忽略日常不適,症狀進展可能已轉移
 
攝護腺癌初期多數沒有症狀,若有不適也容易與攝護腺肥大混淆。當腫瘤逐漸增大或轉移時,可能出現以下症狀:
 
  • 排尿異常:排尿困難、尿流變細、尿急、夜尿頻繁、排尿中斷或殘尿感
  • 疼痛感:下背痛、骨盆或髖部疼痛、排尿或射精時有灼熱感
  • 出血跡象:血尿、血精
 
攝護腺癌的檢查與治療
50 歲以上男性必知的檢查與治療選擇
 
檢查方式
  • PSA血液檢測:常用於篩檢與追蹤。
  • 直腸指診:檢查硬度與不規則性。
  • 影像學:MRI、超音波輔助判斷。
  • 攝護腺切片:確診必要手段。
 
治療方式
  • 手術切除(根治性攝護腺切除術):早期癌症患者常用方式。
  • 放射線治療:適合不適合開刀者或術後輔助。
  • 荷爾蒙治療:延緩腫瘤生長。
  • 化學治療與標靶藥物:針對晚期或轉移性癌症。
 
醫師提醒:癌症早期幾乎沒有症狀,建議50歲以上男性定期檢查 PSA,尤其有家族病史者更要留意。
佑達泌尿科的承諾
您安心起步的地方
 
泌尿專科 曹書瀚醫師 這樣說:
 
「我們了解,『癌症』這兩個字讓人壓力很大,但您不是一個人。在佑達泌尿科,我們會親自為您評估,安排PSA抽血、肛門指診等初步檢查,也協助後續轉診與追蹤。環境安靜有隱私,檢查過程快速不複雜。早期發現,就是最好的防禦。
相關影片
 
 
攝護腺肥大常見問題 Q&A
幾乎可以說是。
隨著年齡增長,攝護腺細胞會自然增生,50歲以上男性約有一半會出現相關症狀,80歲以上更超過八成。但並非每個人都會有明顯不適,關鍵在於有無壓迫尿道造成排尿問題。
多數輕中度患者可透過藥物控制症狀,例如放鬆尿道的α阻斷劑、縮小攝護腺體積的抑制劑。是否長期用藥,會依症狀穩定度與個人狀況調整,並非一定終身服用。
常見症狀包括:頻尿、夜尿、尿流變細、排尿不順、尿不乾淨感等。如果您有這些情況,建議至泌尿科檢查,例如超音波、尿流速、PSA指數等,都能協助判斷攝護腺是否肥大。
可以。
如果症狀輕微,醫師可能建議先觀察,搭配生活習慣調整(如減少晚間飲水、避免憋尿),但仍建議定期追蹤,避免病情惡化而錯過最佳治療時機
是的
攝護腺癌在初期常沒有明顯症狀,等到出現排尿困難或疼痛時可能已屬中晚期。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進行一次 PSA 血液檢查,若有家族病史則可從45歲開始。
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肥大會轉變成癌症,但兩者可以同時存在,症狀又類似,因此需要檢查才能分辨,建議定期追蹤 PSA 與做影像評估。
不一定。
PSA 是由攝護腺分泌的蛋白質,攝護腺發炎、肥大也可能導致升高。因此單一數值偏高不等於癌症,需搭配直腸指診、影像或切片做進一步判斷。